京华医学
海外高端医学留学进修访学授权服务机构

咨询热线:020-36989835

当前位置:京华医学 > 留学进修

出国读德国医学博士的学位制度和培养模式

2018年08月28日 12:25:00  版权所有:京华医学
人阅读
出国读德国医学博士的学位制度和培养模式

现代意义上的学位授予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大学,其核心学位是博士学位( Doktortite)。

19世纪初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不仅标志着现代博士生教育的开端,也意味着博士学位由中世纪的授课执照变成了一项大学文凭,成为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资政证明。

传统的德国大学博士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手工作坊式的前工业化时代特征,以师徒式的导师制为核心,也被称为“师徒制”( Meister-Lehrling Modell,或“学徒制”)。

博士生导师的德文是Doktorvater”或“ Doktormutter”,直译为“博士之父”或“博士之母”,体现了师生之间如父子或母子般的亲密关系。

这种师徒关系既强调科学研究,也注重人品和个人修养的衣钵相传:博士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跟着导师从事相关研究;依托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所为培养单位。

学生免试入学,没有必修课,导师为博士开设研讨班( Seminar),取得科学研究的创新型成果是取得学位的前提条件。

这种单一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使指导教授与博士生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私人关系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

它虽兴盛于以博士学位为唯一学位的时代背景下,其组织与管理方面的许多特征仍沿用至今,而且仍保持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20世纪50~60年代,德国综合性大学里实行的单一学位制被硕士一博士两级学位制度取代,博士学位因此上升为大学中的第二级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也成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和在医学等特定行业任职的必要条件。

尽管如此,德国大学的博士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传统师徒制培养模式的许多特点。

比如,在入学资格方面:德国大学的博士入学一般没有考试选拔机制,也没有组织化的录取程序,唯一有关的规定是各系层面的“博士考试条例”( Promostionsordnung)。

该条例一般对博士学位考试申请者的资格作出了一些规定,通常要求申请者已取得第一个学位(文凭学位、硕士学位或通过第二级国家考试),并且结业成绩优良。

符合有关要求并愿意攻读德国博士的学生一般先找到一位教授作为其导师(教授对其得意的学生也往往提出读博士的建议),与之商讨博土论文工作;论文题目可由导师指定或自定,也可双方商定。

如果教授同意指导其论文,该学生就此便进入博士生阶段。

③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和考核上,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通常被视为博士生独立进行科研而非接受系统教育的过程。

因此,传统德国大学的博士学位不通过课程学习,而通过科研和科研训练获得。

理工科博士生一般在本系、本研究所担任各种教学和科研工作,受雇于学校或参加科研项目,边工作边写论文。

人文学①秦琳从师徒制到研究生院——德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化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82走进世界名校:德国科和社会科学的很多博士生主要在家自己读书和研究。

博士生攻读学位所需的时间没有明确的期限规定,一般由导师根据德国读博士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确定。

博士生在完成论文后,由其导师作为论文第一评阅人予以审查和点评。

论文评阅通过后将进行公开答辫,通常由博士生导师支持。

答辩委员会最后对博士论文的成绩做出评定。

博士学位的全称因专业不同而异,有医学博土、自然科学博士等。

获得博士学位者若打算在大学任教,还须获得特许任教资格( Habilitation)。

①这种博士生培养的理念、目标和方式与19世纪并无实质性的变化。

尽管德国的博士学位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这种适应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日益暴露出与社会脱节的种种弊端,近年来大受诟病。

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博士培养的结构层次不清、缺乏针对性强的课程设置;博士生的身份不明确,导师对论文选题的辅导不够;博士生与博士论文无关的事务性工作过多,导致毕业延期和博士生的高龄化等。

②针对这些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德国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改进高校的培养工作,德国科学委员会( Wissenschaftesrat)③于1986年便提出了在德国的大学中设立研究生院( Graduiertenkollegs),进行结构化博士培养的政策建议。

④其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在联邦教育与州教育规划与科学研究促进委员会( Bund-Lander-Kommission fur Bildungsplanung undForschungsforderung)、③大众基金会( Stiftung-Volkswagenwerk)以及博世基金会( Robert-Bosch Stiftung)的资助下,德国共建立了15所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实际上是博士生院( Promotionskellegs),是对依然占主导地位的师徒制模式的补充。

总的来看,德国大学大规模研究生院的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提供资金支持。

这类研究生院釆用以某一主题为导向的形式,经常是跨学科的科研因队,有特定的入学程序,为博士生学习提供结构化的管理,并为年轻的研究人提供奖学金资助。

⑦虽然德国研究生院模式的初衷是借鉴英美博士培养模式①王璞国外学位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启示[.煤炭高等教育,2002(5):25-27②张帆,王红梅德国大学博士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及变革尝试[J.比较教育研究,2008(11:32-384走进世界名校:德国合于其框架之下,甚至把硕士生培养也纳入其中。

①从2012年开始,卓越计划启动了第二阶段的评选,其中又有45所研究生院成功入选,意味着更多的研究生院将获得资助和扶持。

总的来看,随着博士教育被列入博洛尼亚进程框架的第三级学位体系,以及在德国新的学位体系中的确立,德国传统的博士教育生培养模式正处于加速变革中。

国家既有观念上增强了国际化和竞争性因素,博士生培养不再被看作是个别教授或者个别院系的职责,而变成了体制和国家政策的重点。

然而,就目前德国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博士生仍然在传统的模式下进行科研活动,德国的博士教育和培养是否最终会全盘按照英美国家的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还有待分晓。

②当然,在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和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德国大学的博士生教育和培养模式也有可能是多样的,会并行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和方式,而非一种模式独占优势。

综上所述,德国高等教育的院校机构、学生分布、学习模式、学位制度和资格授予等,都体现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以及稳中求变的发展风格。

一方面,德国的高等教育形成了以学术为导向和以应用为导向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向,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据此发挥各自的作用;另一方面,德国积极引入了与国际接轨的学位制度,与此同时,传统的学位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得以改良和延续,使德国高等教育学术资源丰富且具有层次。

这些都反映了德国高等教育的独特性和兼容性,也是满足日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需求的保证。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实行联邦制。

除几所私立、教会办的大学、联邦国防军的大学和联邦行政专科大学外,其他所有大学都属于联加大跨学科研究,但实际上德国式研究生院与英美模式大相径庭。

它们既非大学的一级常设机构,也不是博士生的注册和管理机构,而只是由来自多所大学相近专业的数十名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围绕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的一个临时课题组。

它们需要定期接受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的评估,而且可能随着课题的终结而解散。

即便如此,这类研究生院模式体现了“结构化培养模式”( Strukturierte Promotionsstudien)的特点,它们与传统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一是竟争。

研究生院采用高标准的博士生选择机制,只向最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开放;二是师生双方责任清晰:指导教授要负责高水平的指导,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三是博士生课程设置广泛:研究生院培养模式中开设了结构化的博士生课程,其中包括一定学时数的英语课程。

 

京华医学留学公众号
全部分类
热门推荐
京华医学管理(广州)有限公司

联系

地址:
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奥园广场
写字楼H6栋1301(顾问部)
邮箱:
jinghua@mail.jinghuagz.com

咨询

020-36989835

周一至周六 10:00-18:00

在线客服
国家工业信息部许可证:粤ICP备19083072号-1国家工业信息部许可证:粤ICP备19083072号-1SitemapSitemap
Copyright Jinghuagz©2012-2022 版权所有 营业执照
粤公网安备案44010602004756号粤公网安备案 44010602004756号